《假面下的叛逆》观后感
------------我也想爱生如子,可做得到吗?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假面下的叛逆》诠释了“双差生”形成的原因,以徐俊、陈家爽、陈小鹏等几位同学被劝退回家的事件做为新闻背景。这几位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庭背景:缺爱!缺乏父母双亲的关爱和照顾。他们的父母或外出打工,或父亡、母离,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就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当他们得不到自己认为的那么多的关注之后就会做出种种的举动来引起老师的的注意,时间久了就习惯成自然了。乍一听,象是老师不作为把他们变成一个“差生”的,老师真的很冤枉!一个班级60多位学生,再博爱的老师也分身无术!再说了,课堂上我们过分地关注那些捣蛋生,会对绝大多数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公平,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是什么?还是唯分数论!广大教师如何能在现行的教育评价、评优、评先中获得自由的身心去关爱那些缺爱的学生呢?没错,是要爱生如子,可一个班孩子太多总有顾不到的孩子吧!当然,我反思我自已的教学言行,我没有轻视、侮辱那些“差生”之嫌,但是对于那些屡劝不改的学生,我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今后,尽最大的努力去关爱他们。
同时这则新闻调查也揭示了一个根源性的事实,很多父母只生不养,这在国外是不被允许的。我们国家也要立法保证人口的高质量。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教育为什么让人痛苦:方向错了!”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在一个温和、充满善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不会出现大问题。孩子性格与品行出问题,责任基本出在父母身上。无论父母到哪里谋生,无论生活多艰辛,请一定带上孩子!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险之中。任何教育的进步都是极其艰难和缓慢的,与其期待国家的教育改革,不如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
评论